细说古时福建丧葬风俗文化,至今只保留一半

福州作为福建的省会,最早在秦汉时期名为“冶”,而后因为境内一座福山而更名“福州”,从秦朝开始曾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福州马尾还是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福州古田、闽东地区还是红军游击的根据地之一。

一、丧葬时间

福州丧葬风俗从古至今代代流传,直到近代才开始被逐渐简化。但葬礼的每个程序都可以了解。一般葬礼举行49天,每个7天做一次法会,因七为奇数代表阴,以 七、九为周期计算,七七四十九日就成了大衍之期。从从头七到七七,代表圆满的意思。意味着葬礼的圆满完成,死亡之人可以从阳间到阴间去投胎,活人已对死人尽职。

人即将死去时,要求全家人都到场,就连远在国外的也必须回来参加葬礼。这是方便将死之人说出自己的遗愿,也为了使其吐出心中的一口气,便于安静而无遗憾的死去,使他的灵魂对俗世无眷念。

细说古时福建丧葬风俗文化,至今只保留一半
福建丧葬风俗文化

二、丧葬流程与具体操作

福建自古以来讲究“寿终正寝”,病危时要把病人从偏房寝室及时地搬铺到正寝(正厅),志称“疾笃迁居正寝”。因为正厅是房子中最神圣的场所,寿终于此是“死得其所”,死后在阴间才可以与祖宗、亲属团聚。人死后要通知亲戚朋友与同村人,家里的女人都要嚎啕大哭,不管是否悲伤也要嚎啕,哭倒是其次。还要在门口挂上白灯笼,家里所有东西都贴上白纸,不能见一点红。因红代表喜庆,白色代表哀悼。

第一天:

葬礼由长子主持,死后要把死人房间里的座椅板凳全部搬出,并开窗透气,死者的脸用白纸盖住,身上盖-块红布;在别人的帮助下,在床前放置“灵桌”,上面摆上香炉、灯和两个陶盆。

吊唁者轮流瞻仰死者遗容,灯总点着,里面灌满了黑油,称为“阴间灯”。因为人们认为,灯光能照亮死者灵魂,把死者带到阴间。主持丧葬的长子用这个灯点燃供的纸钱,放在陶盆中燃烧。人们认为这时灵魂会继续附在遗体上,而且还会享受供品。

这时要请来和尚。和尚会拿来一棵树,树干倒在地上,树枝伸向四周,上面点着蜡烛。和尚念经时带长子绕树一周,(若死者是妻子)除死者丈夫外,家里的其他人也轮流转一圈,每人绕树时,其他人站在边上哭泣。传说这种仪式和烛光可以帮助灵魂到达阴间,不致迷路。

为了祷告死者灵魂、占卜未来,长子拿-一个称为“灵钱”的铜钱,往“灵桌”上投去。铜钱上系着线绳,投出时要揪着绳子。投第一下是最重要的,如果铜钱朝上,表示是肯定的回答,朝下则相反。第二天,依据死者性别,媳妇(儿子)给死者洗脸、穿衣,准备下葬。衣服的件数必须是奇数,7件上衣、5条裤子,外面一件绣花长袍、一条漂亮的裙子。穿衣时,遗体要搬到后厅去,“灵桌”也搬去。事先准备好的棺材搬到后厅,棺木里面要先贴纸、涂油防潮,垫上褥子,四角放人各种纸钱,称为“棺纸”。收棺的时间由占卜者来定,占卜者靠计算得知吉凶。

细说古时福建丧葬风俗文化,至今只保留一半
福建丧葬风俗文化

第二天:

死者尸体入棺前,要由儿子(女儿)举行另一个重要仪式。从门前的河里取来一小瓶水,拿一些纸钱放到水里,用湿纸在尸体上擦3次。尸体入棺时,全家人都要到后厅,亲戚们也都在场,妇女们再次嚎哭。

黄昏时,每人拿几根香,香是特制的,比普通香粗而长。烧香不仅是–种仪式,而且可以消除已在热天中陈放了两日的尸体发出的臭味。后厅里气氛悲沉、烟雾缭绕的,黑暗的环境里笼罩着烟雾,人们相互之间几乎看不清。

在封棺时,长子抱住死者头,媳妇抱住脚,他托住身子,把尸体放人棺内,死者“枕”在一个鸡形枕头上。木匠盖上棺盖,钉上钉子。钉钉时,所有人都跪在地上。和尚一直在场,他把圣水从大厅一直洒到后厅,以驱逐邪气。

第六天:

人死后第6天举行一个仪式,叫做向阴间报告死者情况。人们认为,第6天以后死者就不会再回来了,必须向阴间报知。和尚带着两个助手把大厅装饰成阴间的宫殿,周围贴上神像,宫殿中央放一个纸屋,屋里有一纸制人,代表死者。还有男女佣人,两边放一些奇怪的东西,都是用竹子或纸做的,有一头水牛和一匹马,但均有人的身躯并带翅膀。长子要穿戴麻布衣,打着一个大幡,跟着和尚穿过宫殿。在这过程中,有锣鼓伴奏。

细说古时福建丧葬风俗文化,至今只保留一半
福建丧葬风俗文化

第七天:

这一天开始拯救灵魂的仪式。每隔7天举行一次,直至第49天。和尚要念经做法事,每一天都有悼念的人来参加。死者家会印出一纸讣告发给亲属、朋友、邻居和熟人,通知举行公开吊唁的日期。接到讣告的人可以如期来向死者家庭表示哀悼。举行吊唁的这一天在死者家有一个大的聚会。这种公开吊唁活动多数人都愿意参加。吊唁时不嚎啕或哭泣。这种聚会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社会纽带。举行这种仪式完成了活人对死人、以及所有人对死者家属的责任。这样传统一代代传下去,才不断更新着社会成员间的组合。

第42天:

在第6个7天也就是死者死后第42天,举行一个“供第6个7期米”的仪式,供品有装米的木盘、一壶酒和一碗羊肉,并陪伴着烧纸钱的焰火。大家迷信地认为,直到这一天摆米供,死者才会知道自己的死。

当天晚上,和尚会主持进行一种称为“鸭过河”的仪式,用竹子和纸做的一只鸭子放到盘子的水中,鸭子旁放一个蛋壳灯。蛋壳中灌上灯油,灯的四周是竹叶。和尚在锣鼓声中慢慢地把鸭子推过水面。这种仪式是根据古老的传说,认为死者过河时,她的灵魂是在鸭子的帮助下才得到拯救的。

细说古时福建丧葬风俗文化,至今只保留一半
福建丧葬风俗文化

第49天:

这是葬礼的最后一天,要举行三个仪式。第一个仪式叫“冲出地狱”。人们搭起一个“阴间宫殿”,从大厅一直延伸到前院。和尚在大厅中间竖起一个用各种绣花绸布灯、烛台、木制及金属制偶像装饰成的祭坛。和尚穿着礼服,戴上莲花球形的帽子。他坐在祭坛的正前方,右手拿一个铃,左手拿一只号角,左右两边各站一个拿着乐器的助手,一个拿木鱼,一个拿铜铃,不停地敲击,意味着具有特殊的威力把灵魂从地狱中拯救出来,送进天堂。他们每过一段时间,连续诵经,以乐器伴奏。祭坛前还摆着几张桌子,上面摆着各种精美食物作为供品。长子穿着孝服不断地添香,哭泣着叩头,请求死者灵魂吃喝。最后和尚站起来,拿一把刀打破地上一个瓷碗,碗内盖着一个纸做的人形。这动作意味着地狱的墙壁被推倒,灵魂被拯救出来。

第二个仪式是在午夜间举行的过桥仪式。大门里面的院子里放一座木桥,桥有10英尺长、3英尺半宽、3英尺半高,桥面和两边用白布盖住。桥上搭一个白布天棚。和尚举着白布幡,带着长子,一步一步伴着音乐过桥,手里捧眷死者的纸像。妻子、媳妇和孙子带着死者的男女佣人、马、牛的纸像,跟在后面过桥。在这过程中,音乐奏得越响越好,以便于帮助灵魂过桥,抵达另一个世界。粉碎邪恶的妖怪试图把灵魂推人水中的企图。

第三个仪式是供给灵魂钱和物。纸做的房子、谷仓、佣人、动物、工具、金钱、元宝及其它值钱的东西被烧掉,作为送给死者的礼物,这个仪式在大门口外进行。

这些活动结束后,死者家庭即逐渐回到日常生活状态中。一系列费时悼念的仪式以递减的速度继续着,使活着的人能渡过这一阶段,开始适应新的生活。死者的遗体仍放在后厅的棺材里准备埋葬,但是家里人逐渐忽视了它的存在,继续开始新的生活。

细说古时福建丧葬风俗文化,至今只保留一半
福建丧葬风俗文化

三、死者亲人穿戴要求

死者的亲属都穿上丧袍,戴孝根据与死者的关系分5个等级,以戴孝的时间长短不同加以区别。儿子作为哀悼的主持人,要戴孝3年,孝服不得缝边。戴一顶帽子,上面有3条麻编的辫子,穿一件长袍,外罩一件不能卷边的麻布袍、一条裤子、一双白鞋上缝一块麻布,都是用白布做的。腰里系一条麻绳,手持-根哭丧棍。如果死者是父亲,就持一根竹棍,死者是母亲,就用普通木棍,涂上红、白色,一头拴上3层白纸做的幡。

孙子是第二层关系,只戴一年孝,穿第一等的孝服。儿媳也穿一等孝服:麻衣、麻裙,但不持哭丧棍。旁系的男女亲属和其他家族的亲戚穿其他3个等级的孝服,也穿白布衣,但只穿9个月5个月或3个月。妻子死时丈夫不戴孝,反正妻子要为丈夫戴孝。作为古老传统,是说明世代关系,证明父亲和儿子、丈夫和妻子及其他亲属在吊孝中的职责。戴孝只是年轻人对年老人、小辈对长辈,即儿子对父母、妻子对丈夫所尽的责任。

四、亲戚朋友的吊唁

每天早晨和下午在“灵桌”前拜两次,一次是日出时的晨祭,另一次是傍晚的拜祭。棺材放在后厅的两条长凳上,“灵桌”后面放一个“灵龛”,灵龛是一个竹框糊.用纸做成的,死者的照片贴在龛中央纸上。灵龛下放一个小竹凳,凳上放一双鞋和一个竹枝,枝上绿叶伸向灵龛内,竹枝尖端拴上一条白布带,中间打结,下垂分为两股。这条带子是灵魂的标志,是特殊的圣物。灵龛前的灵桌上摆着更多的东西:一只碗、一筷子、一面小镜子、一把梳子,以及原有的“阴间灯”和“灵钱”。丧葬主持人在灵龛前扔“灵钱”,询问灵魂有什么要求,儿媳和孙子跪在后面,手里拿着香。这种仪式要持续100天,在此期间,长子和孙子都不能理发。

在棺材后面的墙上要挂上一个大白帘子,称为孝帘,上面有朋友和亲戚送的各种挽联和对联,较重要的亲戚的东西贴在中央,次要的贴在两边。

在院子里放张桌子,负责收礼、发布通告。为来参加吊唁的人登记送礼清单,以便以后回礼。吊唁时来参加的亲友跪的垫子分三行,第一行为白垫第二行蓝蛰第三行红垫,表示三种关系。亲家与家人跪在白垫上,较远些的亲戚和朋友跪在蓝垫和红垫上。

细说古时福建丧葬风俗文化,至今只保留一半
福建丧葬风俗文化

五、当今的葬礼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葬礼的举行大大缩短了时间。一般只举行三天,在一些客家农村会请先生依据死者的生辰八字与死亡日期来推算举行葬礼的天数。但这只是少数,现代葬礼简单快捷,在殡仪馆举行葬礼后进行火化埋掉就行。在每逢七的日子会适当的纪念一下死者,对古时的仪式也不再遵守。

福建推进丧葬礼俗改革 生态殡葬成效明显

福建推进丧葬礼俗改革 生态殡葬成效明显

福州新闻网 

中新网福州3月29日电 (叶秋云)推进丧葬礼俗改革,是建设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的重要举措。福建各地大力推进丧葬礼俗改革,把它纳入文明城镇创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内容,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

29日,福建省民政厅在福州举行新闻通气会,介绍当前殡葬工作基本情况和清明节工作。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福建各地大力推进丧葬礼俗改革,提倡文明祭扫。厦门举行“鲜花换纸钱”“百姓签名送菊花”活动,南平开展鞭炮免费换鲜花、天堂信箱、黄丝带寄思、许愿墙等环保低碳祭祀活动,各地推行海葬、树葬、花葬、壁葬、廊葬等多种生态节地葬法。

福建省民政厅副厅长邱玮表示,福建持续实行全省全境火化,火化率稳步巩固,2018年全省火化率99.8%,居全国前列;积极推行节地生态安葬,2018年全省节地生态安葬率为68.5%,比2017年提升1.5个百分点,其中厦门、泉州、福州市节地生态安葬率均达90%以上。

据悉,福州市自1999年举办骨灰撒海活动以来,已有1300多例海葬,2018年89名逝者骨灰海葬;厦门市去年举办两次骨灰海葬活动,240名逝者安息大海;泉州市自2008年以来连续举办八届绿色殡葬活动,石狮、晋江等地每年举行骨灰海葬活动,已有7000多例;漳州积极倡导不留骨灰生态葬,历年来有1万多例。

殡葬工作的目标是“逝有所安”、生者慰藉,福建不断推进惠民殡葬。当前,全省84个县(市、区)有37个免除辖区户籍居民基本殡葬服务费,占比41.7%,比2017年提高10.7%;其中,厦门全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8市(县、区),漳州90%县(市、区)免除辖区户籍居民基本殡葬服务费,泉州市、宁德市积极推进辖区户籍居民基本殡葬服务费全免政策。

2018年,福建全省共对7.59万名逝者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免除金额8769万元;2018年,福建全省各级共投入6.08亿元用于公墓、骨灰楼堂、服务设施等基础建设,其中政府投入3.02亿,社会资本3.06亿。

去年7至9月,福建全省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对6家医院、54个殡仪服务机构和221个宗教活动场所的违规殡葬活动进行了整顿;对99例未经审批建设殡葬设施进行查处;对1686个超面积墓位、3家经营性公墓限期整改;对31个村公益性骨灰楼堂变相经营进行整治;对7716台违建坟墓进行生态治理。

会上,记者还了解到,福清市正在推进生命公园建设。福清市民政局局长陈铁士表示,截至目前,已建成65个生命公园;39个生命公园已完成选址、设计,正在动工建设;24个生命公园已完成选址。

据其介绍,建设生命公园是深化移风易俗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有力推手。在生命公园建设过程中,将逐步引导群众接受这种新型绿色环保的墓葬方式,促使广大群众转变传统殡葬观念,让“丧事简办、留碑不留坟”“让生命在青山绿水间延续”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年轻人也逐渐树立起“厚养薄葬”的理念。

你不知道的福州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因而,殡葬礼俗在各地无一例外受到极端重视。由于各地区的社会生活条件、文化、背景各异,因而形成不同文化特征的殡葬礼俗,它们以“民俗”现象表现出来。福建省一般民间认为,死对活的人而言是悲痛的,但对死者却意味着与尘世的解脱。因此将婚礼和丧礼并称为“红白喜事”,把丧事办得和喜事一样热闹。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殡葬习俗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创造,在长期延续过程中各地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

福州的丧葬习俗就十分繁琐——

福州丧葬流程

入厅

老人弥留之际,亲人须在床前送终。咽气时即撤帐,亲人必须将其顶上蚊帐拆卸掉,据说是为了让死者灵魂好出窍。逝者断气后,必须雇“张穿”杂工为死者梳洗、整容、更衣(也有亲人为其淋浴更衣),并将尸体安放后厅(有的放厅堂),谓之入厅。

报丧

丧家在大门口贴白、放炮,告诉人们这个住宅×府××人丧事(字数须含生旺字)。然后,派人用白帖或口头将死讯告知亲戚好友。再备好装满土沙的大脚桶,将素烛点燃后插在桶内(或置灯十余盏分数层于架上轮转),将其放置于逝者床前地上,仿佛为死者奔赴黄泉路上照明。逝者脸上需盖上白纸,以示阴阳有别。亲友则送钱、烛炮、布幛等到丧家吊唁。

戴孝守灵

老人寿终,子孙披麻戴孝。孝男要穿戴麻衣草帽;孝女(含媳)罩粗麻布;其他亲人则腰缠一块白布(有的衣披黑纱)。请僧或道在厅堂上诵经念咒。孝男孝孙围着七层环形灯架打圈,环绕号哭,此谓“跋禳抬”,也称“搬药梯”。亲友来吊祭,孝男孝孙要跪着陪祭。

入棺 

入棺之前,要等直系亲属,男亡者的家族血亲,女亡者的娘家血亲,向遗体告别后盖棺,抬置椅上,谓之“上马”。并焚化纸人纸马,送亡魂上马离家。

做七

这在福州丧俗中较为突出。旧时有钱的人“七七做,八八烧”,棺木放在家中要过七重漆,每漆一次耗时7天,漆与七,福州方言谐音,过七系一语双关。贫穷人家只过一七,便将棺木抬上山埋葬。

人死后每七天就要“祭”,称“做过七”。至四十九天止,一共要做七次,死亡第七天,称“过头七”,也称“孝男七”,由孝男出资主持,请道搭坛诵经,播锣鼓和钟謦,向城隍爷报亡。“二七”是“内亲七”,由族内六亲七眷出资延道诵经。“三七”又是“孝男七”。“四七”是“亲友七”,由朋友出资延道诵经。“六七”是“孝女七”,由出嫁女出资延请尼姑诵经。

开吊

豪富和阔绰的丧家,在三七、五七或七七举行开吊。开吊礼仪大体如下:丧家先发出讣告,邀请内亲外戚、亲朋好友,灵堂内外张素灯结素彩。大门口挂一对白纸高照灯笼,谓之高照,用蓝字标明×旬(10岁谓一旬)寿考(父)或寿妣(母),以及几代同堂,以夸福寿双全之意。大门口还竖立一块大屏风,写着讣告内容。门口另一角,放着堂鼓。吊唁客人一到,礼生(司仪)便击堂鼓,演奏京鼓吹乐,礼生高举名帖,引客人步进灵堂,向亡灵三叩首,孝男孝女跪在灵前陪祭。灵堂四壁,挂满挽联、素轴,异常肃穆悲凉。

出殡

清晨出殡。队伍排列有严格的规范。前头是导引队,跟着一合高照(素灯笼),高举在前行;接着有几个人扛着竹丫上绕着红布条的彩旗;接着有一班京鼓吹,一路吹吹打打;接着有四个人抬着供奉亡人画像的亡灵亭;跟着十番伬唱、乐队和一班边念经边送葬的和尚。接着红朱漆的棺柩,装在彩结的棺罩下,有八人抬,有十二人、十六人抬,缓步过市。棺柩后紧跟的是一队孝男孝孙等,他们持着哭丧杖(叫孩儿杖、孝男杖)在白布大围中,哭哭啼啼;尾随的是女眷和其他人等,有的步行,有的坐车,有的坐轿。

入葬

送葬队伍上山,到达预先营造的坟地,按事先择定的时辰入圹,然后用砖头封圹,孩儿杖插在墓前。

回舆

送葬队伍下山,叫回舆,又叫回龙。凡送葬的人脱下白带换系红带,亡灵亭的画像披的黑纱换上红绸,轿杠上添挂一合“百子千孙”字样的小灯笼,以示子孙繁衍昌盛。到家门,放鞭炮,烧一束稻草,所有的人都要从上面跨过,以示平安无事。棺柩离家后,即撤下幛、联;门首的丧事讣告,用蓝水墨圈上,说明丧事结束。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主改革,反对封建迷信,丧葬中许多迷信习俗逐步废除。70年代后,实行殡葬改革,改土葬为火化,有的举行追悼会,向遗体告别。80年代后,有的农村丧葬中的旧俗又有所回潮。

福州丧葬习俗批判

值得一提的是,福州丧葬习俗因为诸多不合理做法,历来惹众多学者批判。批判原因如下——

1注重酒食,盛设酒宴福州地区的丧葬活动往往盛设酒宴款待宾客,不仅官宦人家如此,贫苦人家也宁愿变卖田产来准备丧葬。这种奢靡之风自古以来便形成了。北宋仁宗年间,蔡襄任福州知州,就曾在《五戒》等文章中批判这一陋习。

民国《连江县志》中也曾记载办一次丧礼需要摆上百桌酒席,中等资产人家甚至因此破产。

直到今天,这种现象依然没有改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长乐、福清等沿海富裕乡镇的部分居民办丧礼的规格不降反升。

2迷信佛道,举行道场宋代以来,福建佛道两教发展迅速,反映在丧葬礼俗上面,则是对佛道的狂热迷信。当时,人们在举办丧礼时,每逢七日、百日、周年忌日及除丧,都要“饭僧、设道场、或作水路大会、写经造像、修建塔庙”,即使负债也要为之,从而使死者可以“灭弥天罪恶,必升天堂,受种种快乐”,否则将入地狱受各种折磨。

建国以来,僧道活动已经极少见了,但仍然有很多福州居民在亲人去世后,将骨灰寄放与寺庙。

3拘泥风水,停柩不葬丧礼中引入风水之说由来已久,福州民间丧葬中尤其拘泥于风水之说,往往为了选择所谓的风水宝地,宁可迁延时日,长年累月不予安葬。甚至因为此地风水不利于家中某人,而引发家庭争执,以至于亲人久久不能安葬。

4鼓乐葬亲,丧礼高歌福州民间举行丧礼时,往往多用鼓乐,目的是使死去的人更快乐些。但是每有葬礼,鼓乐喧哗,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在办喜事。除了不合时宜之外,也容易影响邻里休息。

在死亡如此严肃的事情面前,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做到内心的虔诚,而非外在的渲染。对繁琐且奢靡的丧葬习俗的改革势在必行,但任重而道远。文末附上网友的一首诗,让广大网友感受一下,所谓的葬礼,到底意义在哪里——

葬礼作者:雁出塞北

坑,挖得如此考究

恰好容下一口标准的棺材

堂前的香烛祭品

成为一种古老的装饰

中规中矩的哭诉和一前一后的鞠躬

象征着对魂魄的祷告

还有所谓的主人翁

躺在上好木材上

安详或嘲笑

硫磺弥漫

压缩着稀薄的空气

成群的人

沉痛中夹杂着压抑

拥挤的呼吸

不再顺畅,像溺水的感觉

白色的小帆

只等时间来毁灭

一切都过去了

没有死者的倒影

只留下佛道礼仪的泡影

福州丧葬一条龙

我们以”服务至上,价格透明“的服务宗旨,提供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专业的咨询、策划、殡仪服务。通过多种方式接受社会群体监督和征求意见,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完善和便利家属办理丧事,提高业务水平,努力做到细致周到。

安排班挂车,遗体火化,出租大巴、中巴,乐队,哭灵唱,军鼓队,出租冰棺,灵堂布置,遗容化妆,整穿寿衣等服务项目。及出售寿衣,花圈,水被和其他一切殡葬用品。

我们的承诺价格透明化、消费自愿化、服务人性化、技能专业化,以人为本、诚信服务为原则,尽较大努力提供较好的殡葬礼仪服务。

福州丧葬一条龙

24小时服务、本地人、习俗了解、经验老道让家人走的放心、体面!

我们团队在白事行业做了20多年,具有非常丰富的礼仪经验和人脉基础,可以完全满足客户的要求,24小时随叫随到服务,明码标价,透明消费,一站式服务。

从事白事一条龙服务20余年,服务过近万户人家白事服务,老客户众多,有口皆碑!

福州丧葬一条龙

殡葬可提供物品:

1.24小时从往生地点引灵魂回家的一切用品(大香、黑伞、买路钱)

2.在家里的守灵用品(放大相片、红白兰布、香、烛、纸、铂等)

3.24小时供购寿衣、头枕、寿被、水被、陀罗被(亦叫解难被)等等

4.白布、蓝布、红布、孝衣、黑纱红白吊唁花等等戴孝用品

5.回礼手巾包(吉仪)

福州丧葬一条龙

殡葬流程:

1、殡葬一条龙服务咨询 ;
2、殡葬策划;
3、寿衣骨灰盒选购; 
4、净身穿衣;
5、遗体接送;
6、遗体寄存;
7、灵堂布置;
8、遗像制作 ;
9、遗体整容;
10、遗体告别仪式;
11、遗体火化;
12、骨灰盒寄存或安葬;
13、骨灰安葬指导,
17、头七超度及其他服务:
18、特需陪同遗体单体独立冷藏、守灵